人类扩张对亚洲尤其是东南亚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广泛威胁

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粮食安全、生计、生态系统健康和经济发展以及预防未来流行病至关重要。亚洲拥有世界近60%的人口,因其大量受威胁物种和保护区(PA)成为生物多样性紧急保护的优先事项,全球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极端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威胁。

卫星观测表明,21世纪以来,亚洲的人类活动(即农田和人工地表创造)迅速扩大,并正在向高地(丘陵和山区)扩展。显然,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了栖息地的广泛丧失和破碎化,从而威胁到了生物多样性。

因此,综合评估人类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程度,特别是低地和高地发展的威胁差异,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新见解。不幸的是,人类在低地和高地的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仍然未知。

针对这一难题,深圳大学研究团队(杨超、李清泉等)提出了威胁度指数(主要综合斑块数量、斑块面积以及人类斑块所涉及的受威胁物种数量的密度图)。扩展),探讨人类在高地和低地的扩张对大陆(亚洲)、国家(48个亚洲国家)和热点(2000年之前在亚洲建立的6,502个陆地保护区)尺度的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程度和差异。

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,人类扩张对亚洲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广泛的威胁,特别是在东南亚,其中马来西亚、柬埔寨和越南的威胁程度最大(约为亚洲平均水平的1.5-1.7倍)。在三分之一的亚洲国家(大多数东南亚国家),人类在高地的扩张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威胁比在低地的威胁更大。此外,人类在高地的扩张更有可能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。

约75%的陆地保护区(包括26个国家的4,866个保护区)存在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区域,保护区内的人类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程度高于非保护区。

他们的研究结果为可持续发展目标15(SDG-15陆地生物)提供了新颖的见解,并表明东南亚国家和保护区的人类扩张可能会阻碍SDG-15的实现。为了降低威胁程度,作者呼吁各国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监管。

亚洲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应加快经济转型,减少高原开发。世界发达国家应减少对东南亚国家的商品贸易(即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的贸易)的需求,以缓解人类扩张,特别是在保护区和高原地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