职务侵占一般不立案

职务侵占罪的立案标准与法律适用

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、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,利用职务之便,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。然而,在司法实践中,职务侵占案件并非都会被立案,这主要取决于案件是否达到法定的立案标准。

根据我国《刑法》第270条的规定,职务侵占罪的立案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行为人必须是公司、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;二是行为人实施了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单位财物的行为;三是侵占金额达到一定数额。具体来说,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相关司法解释,职务侵占罪的立案起点金额一般为人民币6万元(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)。如果涉案金额未达到这一标准,则通常不会被立案。

此外,是否立案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,如案件证据是否充分、社会危害性大小等。例如,即使侵占金额达到了立案标准,但如果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较小,且能够主动退还赃款并取得谅解,则可能不予立案或免于刑事处罚。

职务侵占罪的设立旨在保护单位财产权益,维护市场经济秩序。因此,对于达到立案标准的案件,司法机关应当依法处理,同时也要注意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,避免过度打击正常的企业管理行为。同时,单位应加强内部管理,完善财务制度,从源头上减少职务侵占行为的发生,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