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繁星》教案
巴金的散文《繁星》是一篇充满诗意与哲理的作品,它通过描写作者三次看星星的经历,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。这篇课文语言优美,情感真挚,适合用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、感悟人生的能力。
教学目标:
1. 理解文章内容,体会作者三次观星时的不同心境。
2. 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。
3. 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,并引导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。
教学重点:
掌握作者三次观星的具体场景及感受变化;理解“繁星”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。
教学难点:
领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,学会用文字抒发内心情感。
教学过程:
一、导入新课
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星空视频或展示几张美丽的星空图片,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夜空的魅力。然后提问:“看到这样的星空,你们会想到什么?”以此引出巴金先生的《繁星》,激发学生的兴趣。
二、整体感知
带领学生快速浏览全文,了解文章结构。明确文章分为三个部分,分别讲述了作者少年时期在家乡、成年后在国外以及后来再次回到国内时观看星星的情景。
三、精读细品
1. 少年时期的观星: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少年时期观星的部分,讨论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?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?
2. 成年后的观星:分析作者在外漂泊期间看到的星空,思考此时他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?
3. 再次回国后的观星:结合具体句子探讨作者这次观星的感受,特别是最后一段中提到的“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抱”,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?
四、拓展延伸
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谈谈自己对于星空的看法,或者模仿课文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象的文章。此外,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:“繁星”象征着什么?它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启示?
五、总结回顾
最后由教师总结全文主旨,强调《繁星》不仅是一篇描绘自然美景的文章,更是一部关于成长与自我发现的心灵之旅。
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,《繁星》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的同时,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。